球盟會官網確保“問題跑道”安然無虞從2015年開始,“問題跑道”在中國多個城市爆發,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各地部署開展塑膠跑道專項整治工作。2016年11月30日,國家標準委將《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國家標準計劃下達教育部,請教育部組織主要起草單位,按時完成標準制修訂任務。2018年5月7日,塑膠跑道國家強制性標準GB 36246-2018 《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正式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網站批準公示。在新標準正式實施前夕,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建設管理的通知》,從切實提高站位、加強宣傳貫徹力度、健全長效監管機制、注重加強督導檢查四個方面對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要求,力求確保中小學校廣大師生的健康安全。
“問題跑道”的問題并非近期才有,早在2003年,社會上就出現過針對塑膠跑道是否有毒的爭議,有專家呼吁盡快采取行動終止在學校體育場地鋪設塑膠跑道。然而,塑膠跑道本身具有實用性和便利性,不少學校將其作為學校硬件設施升級改造的一項重要措施來開展,爭先恐后建起了塑膠跑道球盟會體育。而跑道的安全性卻常被有意無意的忽略,導致一些不合格甚至有毒的跑道混入校園,隱患不斷累積,直至導致今天問題集中爆發的局面。
首先,這其中的主要問題在于舊國標的檢測標準缺乏嚴格性和強制性。于2005年制定的舊國標《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 第11部分: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GB/T 19851.11-2005對于塑膠跑道的檢測,只有產品質量的檢測標準,其側重點為一些物理性能參數,而反映有機物釋放的參數并未納入檢測標準。這就是為什么學校給出的產品質量檢測報告是合格的,學生身體卻出現一些疑似不良癥狀的原因。跑道的材料只是在特定檢測項目中合格,而引起人不適的因素,可能并不在這些檢測項目中。國標中的GB/T,意為“推薦標準”,并非強制性標準,這也讓問題企業有了可乘之機。
針對舊國標的問題,GB 36246-2018 《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業內俗稱的塑膠跑道新國標更具專業性和科學性,相比舊國標增加了厚度要求、物理性能、無機填料含量要求、防滑膠粒高聚物含量要求、面層成品有害物質限量、非固體和固體原料有害物質限量等內容,對校園塑膠跑道建設中可能產生的18種有害物質的限定做出了規定,并按照家裝標準對建成后的跑道揮發性有機物限量做出了限定。此外,新國標的亮點在于其增加了強制性,即從國家“推薦標準”變為了“強制標準”,等于給國標戴上了“金箍”。對于生產塑膠跑道的企業而言,那些沒有核心科技優勢、對于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兩個重點無法把控的企業,將被行業淘汰。而建立了相關核心競爭力的責任企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行業內部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在標準提升的基礎上,不可忽視的是實踐環節中可能存在的違法問題。在新國標已經實施的2019年開年,浙江三門再爆“問題跑道”事件,雖然因為事件肇始于2018年9月份,涉及到新舊國際的認定銜接問題,但這其中不可忽視的是相關采購者、監督者、使用者的主體責任。各地在對塑膠跑道招標采購的過程中,存在中間商過度介入的問題,層層轉包和低價中標的行為屢見不鮮,一些徇私舞弊、吃拿卡要等行為直接造成了部分場地設施不符合質量標準,最終危害在校學生身體健康。這也是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健全長效監管機制、注重加強督導檢查的原因所在。
針對實踐中的問題,加強監管勢在必行。第一,主管部門應在工程招標、資質審核、跑道設計施工維護等全過程加強公開透明度,并嘗試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做到“多雙眼睛緊盯,出了事嚴處罰”、“誰生產誰負責”。第二,加大處罰力度。發現“問題跑道”,不僅要及時拆除,還要倒查責任;不僅要追究學校的責任,對承擔監管責任的相關部門,也必須予以深究,若其中存在利益勾兌等違法違紀行為,更須一追到底。相關部門應當豐富實施細則、懲處條例等,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對“問題跑道”事件有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追責、巨額罰款乃至入刑,增大違犯標準的成本。第三,推行常態化定期監測機制,明確跑道必須定期通過監測評估,推行“年檢”合格機制,以規避某些特殊手段帶來的一時合格情形,確保跑道真正長期持久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