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會“毒”跑道的終點到底有多遠近段時間,毒“跑道”幾乎每天都占據了頭條位置,成為網友和讀者關注的焦點,江蘇校園成了毒“跑道”的重災區,不時有毒“跑道”再現的新聞爆出。近日,上海、河南等地一些校園也被爆出疑似毒“跑道”存在的事件。
毒“跑道”接二連三的出現,難免會讓不少人開始有點兒聞“毒”色變,但同時我們不僅會感慨,生活中的我們好像一直跑在毒“跑道”上。近些年來,雖然我們的生活水平普遍大大提高,但各種毒也“應運而生”: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從食品到兒童玩具,再到學習用品……現在,就連校園的跑道也中了毒,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毒事”頻現原因何在呢?是我們的技術水平不夠嗎?絕對不是,出事的往往是需求高的產品。就塑膠跑道來說,在我國已有三十多年的發展史,技術成熟,使用安全,值得推廣。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從產品源頭來看,近年來塑膠跑道需求劇增,但20年前每平方米生產價格為150元以上的塑膠跑道,在勞動力價格飛漲的今天,每平方米的采購價格卻在90到120元之間。縮減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是真正的毒之源。
這種“毒”又是怎樣走到人們身邊的呢?由于塑膠跑道建設是以建筑工程立項,中標單位多為建筑公司,而建筑公司中標后又會進行層層轉包,另外,能對施工過程進行監督的監理公司也缺少化工方面的專業知識,根本無力對塑膠跑道的材料優劣進行辨別。這樣的漏洞,也就給了施工方在建設中對材料做文章、掉包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入口把關不嚴,工程建設監管形同虛設,本該為學校塑膠跑道安全把上最后一道關的當地環保、住建、教育、質監、體育局等相關部門均無法做到有效監管,“毒”跑道趁虛而入,成為孩子健康的隱形殺手。
“毒事”洶洶,不僅影響到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國民的身心安全和健康,最終還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形象。在強力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是該對毒“瘤”下刀的時候了。
首先,要完善監管體制機制,嚴把關口。產品分類在我國早已清晰明了,監管分工也已經對號入座。但由于新產品執行標準制定滯后,行政部門職能交叉較多,這些都給制假造假留下了可乘之機球盟會體育,同時也給相關職能部門相互推諉留足了余地。因此,要徹底禁“毒”,一定要完善監管體制,嚴格劃分部門界限,然后詳細分工,實施網格化管理,把質量和安全責任具體到單位和個人,最終形成嚴密的機制。與此同時,要形成能上能下、終身負責的監管追溯機制,一方面提升監管部門的權威和責任意識,另一方面,也對制假造假者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另外,還要做到信息公開,確保信息暢通。要設立專門的舉報通道,把這類事件處理在萌芽狀態。
其次,加大對制“毒”者的懲處力度。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對制假造假者的懲處力度確實不夠,在巨額利益面前,這些人往往會對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不屑一顧。有些人甚至專門尋找法律空子,打擦邊球。因此,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這類事件的懲處力度,在質量和安全標準滿格的基礎上進行處罰,讓制假造假者付出數倍甚至更高的代價。只有這樣,才能讓制“毒”者在權衡利害的過程中,不僅有對生命的尊重,更有對法律法規的敬畏。
最后,要做好相關事件的宣傳工作。從現實來看,對這類事件的制約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道德軟約束,因此,需要在此基礎上加大對法律硬制約的宣傳力度。同時要加大對科學知識的宣傳力度,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到身邊可能存在的危害,提高他們的全局觀念和維權意識,提升他們與制假造假者作斗爭的能力。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對制“毒”者的真實寫照。但體制機制是市場公平的保證,法律是制“毒”者的克星。深化改革、依法治國方略已全面開始實施,而且是捷報頻傳,讓我們由衷覺得,毒“跑道”的終點就在眼前,而且不遠。(老車新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