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跑道 “新國標” 關鍵在落地國家標準委官網日前發布了《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標準的立項公示,并公開征求意見。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公示的“新國標”增限了多種有害物質,并增加跑道設計、施工、環保和驗收等內容。這意味著,近年來不斷引起校園風波的塑膠跑道的標準滯后問題,有望從制度上得到改善。(11月18日《北京青年報》)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教育設施投入的重視與加大,塑膠跑道和操場基本成了時下校園的“標配”。塑膠跑道較之普通跑道,色彩鮮艷平坦且富有彈性,還可降低摔傷率,據此,鋪設塑膠跑道原本是件好事。可近年來,校園“毒跑道”事件層出不窮,幾乎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然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學生身體出現異樣,氣味嗆人的塑膠跑道被懷疑是罪魁禍首,此般猜想合情合理。可從大多“毒跑道”事件中我們發現,如果按照國家所規定的標準檢測,跑道卻是“合格”的。兩相比較,顯然是“國標”太不給力了!據此,筆者認為,“新國標”的適時出臺,顯然是從制度上給塑膠跑道戴上一個“緊箍”。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這個“新國標”也只是一個標準,對此,我們還應明確這樣一個基本的價值共識,即學校跑道到底安全與否,到底能否投入使用,更需在招標管理、施工管理等多個環節從嚴把關,對在跑道建設過程中,因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等造成設施不符合質量標準甚至“有毒”的相關責任人,必須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嚴懲不貸。否則,一旦本末倒置,僅僅依靠跑道建成后的“聞”或是“孩子身體”來把關,勢必會導致學校跑道上演“變形記”球盟會官方網入口。
校園安全,責任重于泰山。拒絕“毒跑道”,筆者衷心希望我們的這個“新國標”能盡快在中小學校園得到執行和落實,但其實,各地更應當因地制宜選擇運動場地建設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將塑膠跑道“奉為圭臬”。(祝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