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塑膠跑道鋪遍國內外這家企業為何這樣牛|筑巢引鳳 “湘”當有為⑨湖南優冠體育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塑膠跑道、人造草坪、塑膠球場等產品研發、生產、銷售、鋪裝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2016年落戶湖南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簡稱“工程機械配套園”)。近年來,該企業克服疫情影響,業績逆勢上揚,較入園前增長近10倍球盟會官網,產品銷往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貢獻稅收近2億元,被稱為從“飛地”飛出的“金鳳凰”。
優冠在國內率先推出的國家發明專利產品——改性TPU(聚氨酯橡膠)運動場材料深受市場歡迎。杭州亞運會期間,優冠累計發運1.5萬余平方米地面材料,助力場館建設。2023年,該公司外貿出口同比增長155%。
2014年,迎著“飛地經濟”勁風,長沙經開區“牽手”岳陽汨羅市,在汨羅市弼時鎮合作共建長沙經開區汨羅產業園。該園區成為全省首個正式實施、跨市州合作的飛地產業園。2020年掛牌為湖南唯一的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
然而,第一次實地考察,鐘高明心里不免打鼓:“我們是穿著套鞋,從小山坡上下來的。沒有手機信號,道路都是黃泥巴。”
“您放心,我們將舉全市之力做好服務,水電路氣全包,優冠只需帶設備,團隊‘拎包入住’。”工程機械配套園看中優冠產品的附加值與成長空間,負責園區市場化運作的汨羅市普樂公司董事長歐建雄向鐘高明開出條件:優冠不僅可享受長沙經開區、長沙縣、汨羅市3地的扶持政策,園區還將代建一期廠房,包括代建6棟標準化廠房、1棟多層廠房與1棟綜合樓,優冠只需在2020年補完廠房建設資金。
工程機械配套園的功能定位——構建“研發基地+配套制造園”協同發展模式,打造對接長沙經開區的“飛地園區”、長岳協同發展建設的重要樞紐,更讓優冠堅定了入駐發展的信心。
土地調規上,成立土地收儲中心,實行土地一級開發,盤活儲備土地;出臺《集體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暫行辦法》《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實施方案》,保障失地農民權益。
下沉審批服務,推行先建后驗、容缺審批、聯合審批、全程等制度,為企業降本增效;成立羅城“店小二”團隊,10個職能部門主職上門服務企業……
甩掉廠房投建資金“包袱”,輕資產運營方式讓優冠在行業洗牌的關鍵時期,有了充裕資金投入設備購置與新產品研發,實現跨越式發展。
工程機械配套園管理辦公室主任鄭豐,在協助優冠塑膠跑道環保評審中,一路相伴直至闖關成功;汨羅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輝積極服務,在企業與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牽線年,優冠回購廠房遇到資金缺口。在工程機械配套園幫助下,優冠得到建設銀行長沙縣支行4000萬元信貸支持。
回購需辦理的不動產權證,在汨羅市與園區協同“保姆式”服務下,原本需要3個月甚至更長的流程,僅耗時1周即辦結。
由于規劃未跟上發展步伐,三期廠房的電力供應未架設專線,只好從二期廠房接臨時用電線路,電力負荷只能滿足用電需求十分之一,難以通過竣工驗收,影響生產。
“既然引進來,就要負責到底!”汨羅市委、工程機械配套園葉罡多次現場辦公,一事一議,特事特辦,協調電力部門,抓緊接通專線個月,三期廠房電力專線通電,用電穩定供應,解決困擾優冠半年之久的供電線路問題。
優冠緊抓發展機遇期。至2023年,其已打造近300畝的優冠體育產業園,成為工程機械配套園的“園中園”。
湖南湘創久元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與優冠達成合作,入駐工程機械配套園,租賃優冠的廠房、設備,抱團發展。目前,優冠引進園區的一站式采購配套企業產值逾1億元,來勢喜人。
“透過優冠的成長,看到工程機械配套園的未來;通過優冠的壯大,吸引更多更好的企業落戶發展。”汨羅市委朱平波說,汨羅持續擦亮“辦事不求人、解難好找人、都是代言人”營商環境品牌,致力引進更多優質大項目、好項目,實現園區高質量發展。
放眼工程機械配套園,萬家麗路北延線直通長沙,泥濘變坦途;入園企業112家,園區成為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龍頭企業配套產業項目轉移的承載平臺,山丘變基地;近3年,園區平均年增規上工業企業10家;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0.08%,高新技術產值同比增長15.6%。
近年來,優冠提供170多個工作崗位,周邊村民入職投料、拉絲、保潔等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優冠助學基金累計捐贈4000余萬元,4000多名學子受助;優冠還向全省捐贈近100個籃球場,將企業收到來自政府部門與園區的溫暖源源不斷向社會傳遞。
湖南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但起步階段開發基礎薄弱,配套設施不完善。如何博得客商青睞,考驗著園區拓荒人的智慧與擔當。長沙經開區與汨羅市政府不等不靠,共同籌建專業招商團隊,立足飛地產業園區定位,積極承接省會溢出效應,精準對接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共同定制孵化方案,陪伴企業創業成長。優冠作為第一家落戶園區的企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做園區需要定力,產業培育需要時間。工程機械配套園始終謀劃在前,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千方百計提升服務質效。企業資金有限,我們量身代建廠房,讓企業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生產運營;企業需要人才技術,我們引進大專院校,開設對口專業,定向培養實用型技工……在一次次為企辦實事中,園區生產生活配套逐步完善,企業日益發展壯大,真正實現攜手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