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會網頁登錄入口榜上有名!江灣體育場入圍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日前,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推介名單出爐,全國共有100個項目入圍,上海12個項目名列其中。
上世紀30年代,一座既宏偉又典雅的建筑在上海北部拔地而起。當時被稱為“上海市運動場”,現在的名字,已被我們熟知:江灣體育場。
體育場整體呈橢圓形,繞以清水紅磚墻,拱形門洞,氣勢恢宏。它的主體建筑包含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三個部分,由建筑師董大酋主持設計,將中國古典建筑元素糅合進現代體育場館,所有技術參數都可媲美當時歐美最先進的體育場。
其中,運動場是江灣體育場的主體,長達1000米的體育場看臺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可以容納4萬個座位,2萬個立位。比賽結束后,觀眾可從34個出入口離開,耗時不到5分鐘。
大看臺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司令臺,高20米,共三層,由三座高8米的拱形大門連接而成。各層頂高處放置著6座古銅色大鼎,暗通管道連接鍋爐房,實際上起到了煙囪的作用。
江灣體育場1989年被上海市政府設立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有70年歷史的江灣體育場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修復。通過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繕,主體建筑——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重現昔日光彩。運動場的拱門、環形長廊、設花窗……這些曾經的建筑風格都被保留了下來。
如今的江灣體育場已被改建為國內首個體育休閑公園,并隨著世界極限運動賽事的進駐,成為了極限運動的新地標。這項年輕、時尚的運動也令飽經滄桑的體育場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全新活力。
圣約翰大學,這所19世紀末于上海誕生的高等學府,在上海的歷史中,寫就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的華東政法大學,就是在圣約翰大學舊址上建立起來的。華政作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學校園,散落著二十余棟凝結中西文明精華的歷史建筑,懷施堂、思顏堂、科學館、西門堂等均有著各自深厚的歷史積淀。
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是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自19世紀末起,這座校園始終在不斷“生長”。次第建成的建筑,從未拘泥于某種統一的約束,歷時百年,最終成為一道格外亮眼的風景線。交大的建筑一直都在跟隨時代的建筑潮流,代表了不同時期建筑的流行趨勢,同時又蘊含著一定的東方韻味,如新中院的木質外廊、傳統官式大門、新上院的民族風格山花等,在此都有所體現。
位于南京東路720號的“第一食品(南京東路店)”是老一代上海人記憶深處割舍不掉的情結。它的前身“新新公司”是早年上海南京路四大華資百貨公司之一。大樓由鴻達洋行設計,鴻寶建筑公司承建。百貨公司取名為新新,寓意為“日新又新”。
位于嘉定區南翔鎮的古猗園,占地146畝,規模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首,是上海最古老的攬勝勝地和江南名園之一。古猗園分為猗園、花香仙苑、曲溪鶴影、幽篁煙月四大景區,包括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等景點,無不體現出古猗園特有的古樸、淡雅之氣。
上海博物館創建于1952年,館內設10個常設陳列和3個展覽廳,有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中國古代陶瓷館等10個常設展,此外還有4個捐贈專館:暫得樓陶瓷館、兩塗軒書畫專室、施嘉幹舊藏錢幣專室和杜維善、譚端言舊藏絲路古幣專室。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1996年 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 的寓意。
上海華業公寓,即原上海大都會公寓,坐落在陜西北路175弄173號(近南京西路)。公寓由一幢主樓和兩幢配樓組成,建筑整體與部分細節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西班牙風格并帶有折衷主義建筑傾向。在20世紀30年代,眾多的高層公寓均出自外國設計師之手,華業大樓可謂是獨樹一幟,因為它是由中國建筑師李錦沛設計,原原本本的中國制造。
金城銀行大樓,1925年春開工,1927年春竣工,莊俊建筑師事務所主持設計,耗資90萬元,是外灘地區較早建成的中資銀行大樓,解放后曾作為上海青年宮對外開放,1986年作為交通銀行恢復金融功能使用至今。
《字林西報》創刊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是在中國發行時間最長而又占特殊地位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大樓由英商德和洋行設計,美商茂生洋行承建球盟會體育。大樓里面采用左右對稱的縱橫三段式布局。屋頂左右建造巴洛克風格的方形塔亭,每面以多立克式雙柱支撐穹頂。門廳內使用白色大理石地坪,內墻面多為大理石鑲嵌金色馬賽克。
上海有一座“水晶宮”,承載著藝術的夢想,它就是上海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坐落于人民廣場西側。整座建筑占地面積2.1公頃,總高度40米,內設大、中、小三個劇場。劇院設計沿用了中國九宮格式的建筑風格,結構簡潔、線條流暢,從側面看頗像一個“亞”字。皇冠般的白色弧形屋頂彎翹向天際,上面有古典的戶外劇場和空中花園,形似聚寶盆,建筑構思為“天地之間”,被法國設計師定位為“開放的宮殿”。
上海圖書館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內部布局合理,具有現代風格。館址地處淮海中路高安路口(東南角),占地3.1公頃。建筑分主樓和副樓兩部分。館內閱讀區實行大幅度開架,大開間閱覽,極大地方便讀者,能滿足各種層次讀者的需求。上海圖書館曾在1999年獲當代中國建筑藝術代表作稱號和新中國50年上海經典建筑金獎。
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上海站還是位于天目東路的“老北站”(今上海鐵路博物館),雖經歷次擴建,最大的候車室仍不足400平方米,每天卻有5萬旅客乘車,最高峰時平均每2個平方米內要站立5個旅客,可謂擁擠不堪。為了更好地支撐上海的改革發展,建造一座新火車站被提上議事日程,1984年終于破土動工。1987年12月28日,一座嶄新的火車站在當時的閘北區蘇州河北岸正式建成,也就是上海市民口中的“新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