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上海:記憶里的體育場館1935年建成的江灣體育場,是為國民政府舉辦第六屆全運會而建造的,由田徑場、體育館及游泳池組成,當時是遠東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體育場。1949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江灣體育場。1951年10月,開始修復運動場和看臺等設施,于1954年8月竣工,修復后的體育場定名為上海市江灣體育場。
體育館按照觀眾最佳視線設計,使每個觀眾均可清晰舒適地觀看各種比賽表演。羽毛球運動員劉霞、排球運動員沈富麟和籃球運動員鄭福根都曾經在江灣體育館進行訓練和比賽。
自上海公共體育場建造之后,于1922年竣工的工部局游泳池是上海最早的游泳池,雖然當時名義上稱為“公用游泳池”,但實際上只對外僑開放,直到上海解放,它才真正成為上海民眾休閑鍛煉和舉辦比賽的場地,改名為虹口游泳池。
比虹口游泳池更具規模的游泳池,建于1938年,位于南京西路上。1954年改名為新成游泳池球盟會官方網入口,對市民開放。新成游泳池是當年市、區優秀運動員訓練基地,也是上海舉行國內、國際游泳比賽的場地。
中央運動場,建于1929年,是上海最早建成的室內體育館,也是當時上海籃球比賽的主要場地,1949年5月,更名為上海市體育館,1975年改名為盧灣體育館。
除了舉辦籃球比賽,盧灣體育館還被我國舉重界譽為“我國舉重破世界紀錄的寶地”。1956年6月7日,著名舉重運動員陳鏡開在這里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創造了中國第一個世界紀錄。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在1959年也為中國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
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體育場館在不斷地發展壯大,它不僅見證了我們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也為上海體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