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七十多年滄桑 這座體育場如今是極限運動的新地標那時,遭受著外國列強瓜分國土的不堪,南京國民政府曾有過遠大的抱負:“建造上海特別市”,打破公共租界與法租界壟斷城市中心的局面,實施
1934年8月,上海市體育場奠基開工。僅僅用了14個月,這座堪稱“遠東殆無與匹”的體育場便被交付使用,舉辦了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一時喧鬧非凡。時任上海市市長吳鐵城更是為體育場正名,并親題“上海市運動場”。
體育場整體呈橢圓形,繞以清水紅磚墻,拱形門洞,氣勢恢宏。它的主體建筑包含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三個部分,由建筑師董大酋主持設計,將中國古典建筑元素糅合進現代體育場館,所有技術參數都可傲視當時歐美最先進的體育場。
其中,運動場是江灣體育場的主體,長達1000米的體育場看臺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可以容納4萬個座位,2萬個立位。比賽結束后,觀眾可從34個出入口離開,耗時不到5分鐘。大看臺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司令臺,高20米,共三層,由三座高8米的拱形大門連接而成。各層頂高處放置著6座古銅色大鼎,暗通管道連接鍋爐房,實際上起到了煙囪的作用。遙想當年,遠遠看裊裊生煙,定是一派鼎盛之像!
1937年“八·一三”淞滬事變,抗戰爆發,上海淪陷。上海市運動場被日本軍隊占領,用作庫;1945年抗戰結束,軍隊接手,又把這里當成了庫;1946年的一次大爆炸,更使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破壞,坊間都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爆炸引發的烈火沖天,整整燒了七天七夜!”
體育場建筑一朝被毀,帶著累累瘡疤默默殘破了七年,但它卻始終堅定著“體育強國”的振興夢想,注視著新中國成立后的氣象萬千。1953年,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親自題寫“上海市江灣體育場”。在西司令臺外墻上被鐫刻上新的名字,爍爍其光直至今日。
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各類國際、國內賽事在江灣體育場先后成功舉辦,后來,這里又成為專業運動隊和青少年運動隊的訓練基地。從江灣體育場西大門往北走,有一幢三層樓建筑,這里便是原來老申花的訓練基地。上海申花隊在1995年一舉奪冠、聲名大振之前,范志毅、成耀東、吳承瑛……那時年輕的申花球員們在這里訓練、生活了將近10 年。
如今的江灣體育場已被改建為國內首個體育休閑公園,并隨著世界極限運動賽事的進駐,成為了極限運動的新地標。這項年輕、時尚的運動也令飽經滄桑的體育場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全新活力。
五角場全稱“江灣五角場”,為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球盟會體育,其南部地塊為上海十大商業中心之一,因于上海市區東北角的邯鄲路、四平路、黃興路、翔殷路、淞滬路五條發散型大道的交匯處而得名。五角場最初規劃自時期南京政府為打破上海租界壟斷城市中心局面而實行的“大上海計劃”。
上海體育學院創建于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體育高等學校之一。學校秉持“身心一統,兼蓄競攀”的校訓,以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為己任,承載“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弘揚體育文化”的光榮使命。
黃興公園,位于五角場市級副中心南端,占地62.4萬平方米,分布在國順東路南北兩側。公園以辛亥重要領袖、中華開國元勛,陸軍上將黃興的名字命名;東起營口路、西至雙陽北路、南臨走馬塘、北靠國順東路,占地39.86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