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運動空間|這座88歲的體育場曾是“遠東第一”20世紀30年代,一座既宏偉又典雅的建筑在上海北部拔地而起,它當時被稱為“上海市運動場”,現在的名字則更為上海市民所熟知:江灣體育場。
這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體育場,曾有“遠東第一體育場”“東亞之最”的美譽,見證了上海乃至中國體育史上的很多歷史時刻。如今,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下,88歲的江灣體育場又煥發新生,成為申城市民健身的好去處。
江灣體育場由著名建筑大師董大酉主持設計,將中國古典建筑元素糅合進現代體育場館,建筑整體呈橢圓形,繞以清水紅磚墻,拱形門洞,氣勢恢宏,所有技術參數都可媲美當時歐美最先進的體育場,其規模也曾長期“獨步遠東”。江灣體育場由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三大建筑組成,其中運動場是江灣體育場的主體,長達1000米的環形看臺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可以容納4萬個座位、2萬個立位。散場時,觀眾可通過34處門道,在5分鐘內迅速退場。看臺東西兩側司令臺設計成三孔券門牌樓式建筑,三座人造白石大拱門高達8米,圍墻用紅磚砌成。體育館采用當時世界領先的三鉸拱鋼架結構,鋼架跨度創造近代中國建筑結構之最,建成至今主體結構仍能正常使用。體育館按照籃球比賽需要,地面采用楓木鋪設,館內鋪設暖氣。游泳池大門建筑用紅磚砌筑墻體,用人造石作為勒腳和壓頂,泳池采用當時先進的水過濾系統,每6小時內循環一次。
1935年10月,江灣體育場竣工,是當時遠東設備最完善、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場館,當年就舉辦了全國運動會、第十一屆遠東運動會等大型運動會。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江灣體育場淪為侵略者庫,抗戰勝利后繼續將此作為軍用。1946年12月7日,因搬運炮彈時操作不慎引發大爆炸,之后體育場基本廢棄。新中國成立后,江灣體育場主體建筑被整體修復球盟會,1953年正式更名為“上海市江灣體育場”,當時的陳毅市長為其親筆題詞。
20世紀50至80年代,江灣體育場見證了1955年印度男排來華訪問、1977年9月美國紐約宇宙足球隊來華訪問等重要的“體育外交”時刻。1983年9月,第五屆全運會在江灣體育場開幕,這也是新中國首次在首都北京以外的城市舉辦全運會,而上海運動員朱建華正是在這次全運會上兩次刷新男子跳高世界紀錄。
1977年,已經37歲的貝利迎來在美國紐約宇宙隊效力的最后一個賽季,他曾隨隊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全球巡游,其中就包括中國。9月17日,宇宙隊與中國男足的首場比賽在北京工育場打響,最終兩隊以1比1戰平。三天之后,兩支球隊移師上海的江灣體育場進行第二回合較量,那場球國足以2比1獲勝,這也是貝利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場失利。比賽第63分鐘,貝利利用直接任意球破門,其精湛的腳法令現場球迷大呼過癮。比賽結束后,貝利還與身披中國隊11號球衣的容志行互換了球衣,并贊許容志行說:“你是一位具有世界級水平的球員。”
江灣體育場也見證了上海足球的風風雨雨和輝煌歲月,從20世紀50年始,它就是上海足球的大本營,從最早的三支甲級球隊——上海一隊、上海青年隊、上海工人隊,到1994年職業化后的上海申花隊,都在此訓練。從江灣體育場西大門往北走,有一幢三層樓建筑,當年上海申花隊叱咤風云時,那里便是原來老申花的訓練基地,范志毅、成耀東、吳承瑛等球員在那里訓練、生活了將近10年,主教練徐根寶著名的“前門后門兩把鎖”,就是在江灣基地。
2005年,江灣體育場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修復,通過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繕,主體建筑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重現昔日光彩,尤其是拱門、環形長廊、花窗、宮燈、彩繪等富有年代特征的建筑元素得到保留。近年來,江灣體育場成為國內首個體育休閑公園,并有國際的極限運動賽事入駐,飽經滄桑的舊建筑因為年輕人的到來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如今,作為一個多功能的體育場館,江灣體育場成為市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2019年,江灣體育場內的跑道整修一新,紅色的健身步道、翠綠的草坪,硬件環境大大提升。2020年夏天,江灣體育場健身步道正式對外開放,也讓這座有著80多年歷史的體育場更親民惠民。
68歲的市民孫阿姨幾乎每天都會和球友們到江灣體育場來打羽毛球,她說,他們這些羽毛球愛好者已經一起在這里打了十多年球,已經打出了感情,“我家原來就住在江灣體育場附近,后來搬到中原路歐尚超市那邊去了,雖然離得遠了些,但還是每天來這里打球,這么多年已經形成一種運動習慣”。
今天,江灣體育場這座有著深厚歷史的體育建筑,已經化身一個包含很多運動項目的運動公園,以獨特的熱情和活力邀請市民動起來。就像孫阿姨說的那樣:“這里不但是一個很好的建筑文化遺產,也是很好的體育事業遺產,它大大提高了周邊居民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