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會體育帶你走進“大上海計劃”公共建筑群1927年7月,國民政府宣布建立“上海特別市”。但是它所管轄的只有南市、閘北和西、北、浦東郊區。為了與租界相抗衡,國民政府于1930年擬定了一份《大上海計劃》球盟會網頁登錄入口,準備在租界東北另建一個占地7000余畝的新的、經濟、文化中心。如果實現,這里必將成為中國三十年代發展最快的新興城市地區,且有不少可以勝過租界之處。
市政府大樓從1931年6月開始施工,不久因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拖延到1933年9月竣工,市政府隨后遷入新址。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部分建筑毀于戰火,上海市政府內遷重慶,這個規模空前的“大上海計劃”就此夭折。
時至今日,在江灣五角場的東面,仍然分布有多處頗具特色的建筑,包括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圖書館、博物館、市立醫院等,已經列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原部分區域也被公布為“歷史文化風貌區”。
他提倡“中國傳統復興式”建筑設計理念,主張把中國傳統風格與西式建筑結構和技術融合在一起。所以這些建筑既有著極其中式的風格,但是內部卻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現出那個時代建筑中西包容結合的特征。
當時建設的上海市中心城區一共五條主干道,中間有各小道連接。根據分布區域不同各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九個字打頭命名。然而,這個計劃最終因為抗戰爆發半途而廢。最后,“國”“民”“政”開頭的路名留了不少,的基本都改名了。
位于今楊浦區清源環路650號的上海體育學院行政辦公樓,就是當年的舊上海市政府大樓。這種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中國古典形式的大屋頂建筑,在國內不失為近代優秀建筑的一個典型。它也是上海市唯一的古代宮殿式建筑。
位于今楊浦區長海路174號長海醫院內的第二軍醫大學校史館,就是當年的舊上海市航空協會大樓,也稱“飛機樓”。
三層的“機首”和“前翼”時為航空陳列館和航空圖書館,兩層的“機身”和“尾翼”時為航空協會的辦公室,頂層為紀念堂。
整修改造后的楊浦圖書館再現了董大酉的設計初衷,還原了他手繪圖上的“兩翼”建筑,完整再現其“中國復興式”建筑的歷史特征與建筑風貌。
位于今楊浦區國和路346號的江灣體育場,其前身就是舊上海市體育場。它是當時遠東設備最完善、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場,包括運動場(即田徑場)、體育館、游泳池三大建筑。田徑場四周圍以鋼筋水泥結構看臺,計27級,約可容觀眾五萬人。
從老上海隊到1994年職業化后的申花隊,江灣體育場一直都是球隊的訓練基地,見證了上海足球的輝煌歲月。到江灣體育場隔著鐵絲網看申花隊訓練,也成為那一代上海球迷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