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會網頁登錄入口徐根寶海派足球的掘墓人一八四三年十一月,上海開埠,那是一個民族血淚近代史的開端。上海開埠后,其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
這種文化從建筑、舞臺、音樂、文學到飲食,無不開創彼時中西熔鑄的新風,它因精致而魅力十足,兼包容而益發璀璨。
在徐根寶叱咤上海灘之前,其實人稱“小諸葛”的王后軍才是海派足球的傳人,當然再早些時候是方紉秋。
一九七三年全國足球甲級聯賽重啟,上海隊當年便勇奪亞軍。在方紉秋的調教下,球員基本功扎實,講究傳控意識的執教風格已初現崢嶸。
但兩次援助讓方紉秋的執教顯得斷斷續續,一九八零年上海隊突然降級,無奈之下唯有請方紉秋再度出山,希望他能帶領上海隊重振旗鼓。
方紉秋接手后立刻說服丁龍發等人歸隊,同時啟用一班小將開始打造海派足球,并于次年殺回甲級聯賽。
當年決賽在江灣體育場舉行,人山人海。最終上海隊和廣東隊在常規分鐘內戰成平局,不得不通過點球大戰一決勝負。
全運會奪冠后沒多久,中國足壇迎來“一刀切政策”,地方隊主教練必須在五十歲以下。方紉秋只能將帥位讓給助理教練王后軍,這也是為什么說他是海派足球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當年的上海足球之所以贏得“海派”的稱號絕非偶然,那時的上海隊對于技術的雕琢并不遜于廣東足球,而在身體素質上也不輸遼寧、山東籍球員。
“海派足球”淡出中國足壇是從職業聯賽開始,那時王后軍沒能成為上海申花的主教練,取而代之的是“搶逼圍”。
上世紀上海足球的輝煌是在弄堂起步的,那里沒有專業的足球場,放學后小小的弄堂成為足球少年們成長的天堂。
八十年代,徐根寶帶領“足球邊遠省隊”在全國比賽中打出了優異的成績,在同齡教練中比較突出。之后,足協組建國二隊,徐根寶走馬上任。
國二隊的第一場國際比賽,是在南京迎戰來訪的荷蘭菲律普隊,全隊一齊上的壓迫式打法與國內其他球隊的球風完全不一樣,五臺山體育場看臺上群情激動。
再后來徐根寶率領國奧隊出征吉隆坡,響亮地喊出“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的口號,沒有給自己留半點退路。
被打蒙的徐根寶回到上海就把自己藏在錦江飯店半個多月,他不僅丟了國奧主教練一職,甚至連千辛萬苦競爭來的國家隊主教練位置也被悄無聲息地拿走球盟會官方網入口。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正式掛牌成立,它成為了全國第一家與體委脫鉤、由企業自主管理的足球俱樂部,也是國內最早的職業足球俱樂部之一。
早年間的海派足球講究技術和意識,靈巧加上速度,注重團隊和配合,大部分球員都具有良好的基本技術以及一技之長,比賽富有觀賞性,但對抗性稍弱。
上海申花作為上海足球最正宗和原始的一脈,徐根寶的搶逼圍為靈巧有余、硬朗不足的海派足球注入了剛性和勇猛,開創了上海足球的“新海派風格”。
除了有范志毅,李曉,成耀東等幾個國二舊將外,大部分都是沒打過聯賽的年輕球員,上海申花一度被視為降級大熱門。
在決定冠軍歸屬的天王山戰役中,上海申花在主場憑借謝暉的搶射,實打實地擊敗國安,踩著對手的肩膀全速沖向聯賽冠軍。
實際上,多年前的徐根寶只是抓住了中國足球問題的根本,他狠抓球隊的體能和作風,推出了“搶逼圍”的戰術,往“洋氣”了說就是高位逼搶。
這套看似簡單粗暴的戰術,針對中國的球隊非常管用。中國球隊的中后場球員,往往傳控技術比較差,正所謂“一逼三慌”,稍微一加壓就容易失誤。
新崛起的申思、祁宏等核心球員均是腳法出眾、對抗不足的技術型人才,申花人員構成和技術特點越來越偏向于技術型打法。
在這種情況下,徐根寶依然推崇搶逼圍無異于揚短避長,因此徐根寶執教的申花自從一九九五年后就再也沒能捧得聯賽冠軍。
從二零零二年起,上海申花開始引進大量北方球員,他們的加入縱然使球隊作風變得硬朗,也使海派足球的味道慢慢變淡。
同時球隊外教替換如走馬燈,不要說海派足球風格,球隊的打法也總是搖擺不定。俱樂部投資人的幾次更迭,更是一定程度制約了球隊的發展。
上海申花甚至一度因財政危機,賣掉了宋博軒、馮仁亮、吳曦、王大雷等主力球員,導致球隊元氣大傷。
二零一六賽季,上海申花在西班牙新帥曼薩諾的執教下,一度看到傳控足球的雛形,但踢著踢著,又重回粗放型。
搶逼圍有多少戰術價值如今已經沒有探討的意義,人們唯一懷念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對中國足壇戰術產生的變革。
人們也許想念的也不是海派足球,而是那個中國足球回不去的巔峰時代,雖然那時依然陰暗。徐根寶,海派足球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