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臨朐縣推進“6個模式”建設拓寬“教聯體”育人路徑濰坊市臨朐縣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推進實施立體化、寬領域、個性化的6項教聯體工作模式,凝聚協同育人合力,打造健康、生態育人環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一是完善保障機制。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納入學校計劃,加強名師工作室建設,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水平與績效納入學校考評體系。
二是健全工作組織體系。組建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落實家長會、家訪、學校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制度,建立常態化家校溝通機制。目前,已建立各類家委會2712個,有序接待家長1.2萬人次,征集建議1200余條,開展各類家校共育活動近1600場次。
三是開發家長課程。推行家長課程“五部教學法”模式,組織優質課例評選,建立課程巡查機制,保障一年四次八課時課程落地落實,積極傳播育兒新理念,引領科學成才觀。
一是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厚植“五育”并舉理念,充分挖掘縣域內濱河公園、博物館、圖書館等活動場所,利用縣人工智能中心、華藝雕塑等社會資源單位教育資源,實現育人資源供給與學生需求精準對接。
二是組織聯合育人活動。每年聯合開展讀書節、藝術節、勞動節、科技節“四節聯動”矩陣活動。開發親子棋藝、親子剪紙、社區勞動等特色體驗項目。
三是搭建聯合育人平臺。建立覆蓋城鄉社區的6處市級鎮街家庭教育公益指導服務中心、8處市級校家社共育實踐基地、15處縣級親子共成長實踐基地,配備家庭指導師257人,提供針對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一是組織體育賽事。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組織校內、校際、跨區域的體育賽事。每年組織舉辦縣級中小學生足球、籃球、排球比賽,田徑運動會、越野長跑等比賽,累計2000余人參賽。
二是策劃育人項目。鼓勵家長參與校園體育節等學校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親子運動會等社區體育項目。利用全民健身中心等社會體育場館設施,聯合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運動體驗場所球盟會官方app下載。
三是提供公益服務。暑期組織舉辦免費校園足球夏令營,每年400余名學生參加,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設立“體教融合重點單位”3處,“體教融合基本訓練單位”47處,25所學校獲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一是開發紅色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利用淌水崖水庫紀念館、朐山烈士陵園、縣委誕生地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共同開發系列紅色教育課程120余門。
二是開辟第二課堂。以清明節、烈士紀念日及抗戰重要紀念節點等為契機,每年組織學生1.6萬人次走出校園,參觀展陳、參加志愿服務等。
三是組織研學實踐。依托“研學來臨”研學實踐品牌建設,聯合文旅、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利用全縣40處社會實踐基地和15處研學實踐基地,編制“沂蒙紅韻”教育等“四主六輔”10條研學實踐路徑,引導學生參加社會服務和研學活動。
一是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積極與周邊醫療機構建立醫校協同機制,每年組織全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普查與檔案建設。發揮康育副校長職責優勢,邀請專業心理醫生為學校師生開展心理健康培訓和授課,每年定期舉辦縣校兩級父母大講堂。
二是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聯合縣婦幼保健院、縣精神衛生中心等醫療部門專業人員,開發優質課例、微課程、情景劇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291節,充實課程資源包。三是成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聯合衛健、關工委、醫院等部門單位組建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開通公益心理護航服務熱線條,開展師資培訓、課題研究、專家進校園等專題活動,選派專業人員到校督導,助力心理危機學生輔導干預。
一是發揮法治副校長職能。濰坊市臨朐縣86所中小學全部聘任法治副校長,通過法治副校長的專業指導,多渠道、多方式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做好“警+校”共育共建共治工作。
二是組織法治教育活動。以學校為單位每學年定期邀請公安、檢察、法院系統宣講人員進校園,強化對校園安保力量的指導和培訓,為學生舉辦知識講座,通過案例分析、互動問答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更多法律法規,提高法治素養和法治意識。
三是開展警校協同督查。定期協同公安局、市場監管、消防等部門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校外培訓機構檢查治理。對接公安、綜合執法等部門,增派“5+1護學崗”護學民警200余人,落實“高峰勤務”“限時禁停”“攤販清理”,實現入放學見、見警燈、見警車。
下一步,濰坊市臨朐縣進一步強化各部門、鎮街社區以及社會資源單位間的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精準引入教育資源。完善責任清單,明確各參與主體在教聯體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加強監督與考核,持續納入教育工委述職范疇和教育綜合督導考評體系,拓寬路徑,推動“教聯體”真聯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