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上海有座體育地標建筑年已耄耋卻青春不減上海體育聯合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人民網上海頻道推出“發現上海·體育地標”欄目,用影像展現上海體育文化地標背后的多元故事。這一趟體育地標探訪之旅,小體將陸續帶大家走進上海市五個體育場館,隨鏡頭穿越古今,感受體育人文,追溯歷史記憶,在與上海體育文化地標的相遇中,走近上海、發現上海。
上一期,小體帶大家體驗了上賽場的速度與。體育地標探訪之旅第二期,小體將帶大家走進經歷了悠長歲月變遷的古老建筑——江灣體育場。
1935年,一座集宏偉、典雅于一身的建筑——江灣體育場在上海北部拔地而起。它坐落于楊浦區五角場的繁華商圈旁,因所成建筑全部參照當時歐美最先進的標準,功能性也十分強大,故被稱為“遠東第一體育場”。
江灣體育場是當時政府推出的“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筑之一,該計劃是一個全面系統地建設近代上海的城市規劃,選定以江灣南部今五角場地區為中心,由區、交通設施、外圍工業住宅區和道路系統四大建設項目組成。
核心區域的路名分別被命名為以“國”“民”“政”“府”四個字開頭,沿用至今的有“國和路”“國京路”“民慶路”“政通路”等。遺留在楊浦區的舊上海市政府大廈、舊上海市體育場(江灣體育場)、舊上海市圖書館、舊上海市博物館、舊上海市市立醫院五處建筑都是“大上海計劃”的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爆發后,“大上海計劃”停止。1937年到1945年日軍占領期間,體育場作為日軍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建筑物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壞。此后,江灣體育場共經歷三次修繕,分別是1954年、2006年與2016年。
1954年,國家體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耗資193萬元,對體育場進行全面修葺,并將“上海市體育場”更名為江灣體育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還親筆題寫了“上海市江灣體育場”8個大字,鐫刻在西主席臺正門的上方。
2006年,改建完工的江灣體育場在2007年5月承辦了亞洲極限運動錦標賽;2016年,經過再次改造,運動場的場地被劃分為4片國際標準11人線人真草足球場。如今的江灣體育場,就是2016年改建的成果。
自建成迄今,江灣體育場已走過近九十年風雨,它屹立在城市的東北角,見證新中國成立所經歷的氣象萬千。1936年的《上海市年鑒》是這樣描述江灣體育場的:建筑之偉大、范圍之廣袤,其于體育場之地位,目下遠東殆無與匹。
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各類國際、國內賽事在江灣體育場舉辦,最多時每年累計賽次一百多場。1937年球王貝利帶隊訪滬來到江灣體育場;1983年作為第五屆全運會主會場,江灣體育場與時代一起重新振奮;1986年上海國際女子馬拉松賽在此舉辦……江灣體育場既是精彩賽事的親歷者,也是體育在中國蓬勃發展的見證者。
功能齊全:江灣體育場由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三大建筑組成。體育場的設計由簡潔的幾何體組成,利落大方。體育場田徑場參照歐美早期場地長度,周長500米,8條跑道,東西兩邊各有一跑道,約長200米球盟會網頁登錄入口。觀眾容量為4萬座位及2萬立位。
風格顯著:江灣體育場由留美歸國設計師董大酉主持設計,其建筑風格延續了當時“新民族形式”特點(典型代表還有南京中央體育場即今南京體育學院)——在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基礎上,采用傳統建筑的局部構件和裝飾花紋,兼顧建筑的現代功能和傳統的民族風格。
隨著上海市各區大小體育場館一一興建,江灣體育場漸漸從承辦賽事退而成為專業運動隊和青少年運動隊伍的訓練基地。如今,古樸的江灣體育場仍在孕育著城市的運動文化,不變的是,它那與活力的底色。
2024年,這里古典又澎湃,local又fashion,歡迎隨小體來到體育強國夢照耀下全新啟程的江灣體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