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會官方網入口淡水路網紅新地標:曾是遠東運動會舉辦地坐落于黃浦區新天地商圈的恒基·旭輝天地(The Roof)自2021年建成以來,一直是市民趨之若鶩的“網紅打卡地”。這里交通便利,地鐵公交高架四通八達,尤其是法國建筑大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巧妙采用丹霞紅配色和全景天幕屋頂所營造的光影效果,更令南來北往的參觀者嘖嘖稱嘆。建筑外立面的垂直綠化設計,色彩隨四季變換而改變,成為上海一道獨特的風景。當人們在此徜徉流連,享受美好的休閑時光時,或許沒有想到,這里曾經是一片運動場,而且一度是時代的國家體育場,還辦過一屆遠東運動會呢。
遠東運動會又名“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創辦于上世紀初,是世界上最早的洲際國際競賽。第一屆遠東運動會1913年舉行,比奧運會的歷史晚一點,但比1930年創辦的世界杯足球賽和英聯邦運動會都要早。遠東運動會由中國、菲律賓和日本三國發起,后來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印尼、越南等國也參加過。從1913年到1934年,共舉行十屆,由中、菲、日三國輪流舉辦,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辦了四屆,日本東京舉辦兩屆,大阪舉辦一屆,而中國舉辦的三屆賽事,全部由上海承辦。“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想把偽滿洲國拉進比賽,中國退出表示,最終遠東運動會停辦。后來亞奧理事會成立,1951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辦了第一屆亞洲運動會,那是后話了。
上海舉辦的三屆遠東運動會分別是1915年第二屆、1921年第五屆和1927年第八屆。前兩屆賽事在虹口體育場(也叫虹口花園運動場)進行。第一屆賽事,當時的總統袁世凱捐贈兩千大洋,“中國近代體育之父”張伯苓也到處籌款,但當時中國只有租界有能力辦比賽,賽事由教青年會運營。到二十年代,中國體育界發起收回體育領導權的斗爭,1924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從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租用法租界天文臺路(即今合肥路,該路1927年前名為天文臺路,1927年-1943年名為勞神父路,1943年至今為合肥路)一塊地皮,建起中華運動場作為當時中國的國家體育場,1927年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就在此舉行。
這屆賽事得到政府的重視和資金支持,辦得非常成功。比賽場地雖然是租的,但賽事由中國人全程運營,讓國人感到揚眉吐氣。中華運動場原名棒球場,位置在康悌路(今建國東路)北,天文臺路(今合肥路)南,貝勒路(今黃陂南路)西,以及薩坡賽路(今淡水路)兩側,占地達137畝。主場地在薩坡賽路東,也就是現在恒基·旭輝天地及周邊區域,有田徑、棒球和網球三片球場。路西即今交通大學醫學院的一部分為足球場,可以容納兩萬名觀眾,而且有室外燈光,為上海首創。當時遠東體協的會員國已發展到6個國家,即中國、日本、菲律賓及暹羅(今泰國)、馬來、印度。各國來賓計 5 萬余人,規模空前。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開幕式上作了發言。運動會比賽項目設足球、網球、排球、籃球、棒球、游泳、田徑和全能運動,中國隊獲得足球、排球和網球三項冠軍。當時的中國體育整體實力不如日本,唯有足球項目具有碾壓式優勢,壓得日本、菲律賓兩隊抬不起頭來球盟會官方網入口,撫今追昔,亦不免有諸多感嘆。
進入三十年代,日本侵占東三省,中國內憂外患。這塊屬于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地皮租約眼看就要到期,經過多方協調仍未續租成功,1934年克菲勒基金會正式發出遷移通知,中華體育協進會不得不把場地遷移到延平路,建立了申園運動場,英文名為New Stadium(新體育場),位置相當于現在昌平路的靜安區工育場。但申園只有40畝地,連中華運動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1933年上海市政府在江灣開始建造體育場,1935年建成,江灣體育場(上海市立運動場)成為新的標志性體育場,中華體育場和遠東運動會則成為了歷史。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勞神父路(合肥路)的這塊地皮原來計劃是建醫學院,但因為建北京協和醫學院用款超過預算太多,無力在上海再大興土木,所以這塊地閑置了下來。因為戰爭等原因,醫學院終于未能建成。東到黃陂南路、西到淡水路兩側,北到合肥路,南到建國東路這一塊地,后來建起了工廠、學校、居民區,成為盧灣一塊普通的地塊,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時代中國的國家運動場,還曾經辦過遠東運動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