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茅盾與江灣體育場文學巨匠茅盾,創(chuàng)作過《子夜》《林家鋪子》等巨著,也寫下了記錄平凡生活、充滿煙火氣息的文字。近日,讀到一篇《全運會印象》,寫的是他當年到新落成的江灣體育場觀看運動會盛況。
江灣體育場是當時“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筑之一,原名“上海市運動場”,由著名建筑大師董大酉主持設計,整個體育場占地300畝,包括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三部分,工程于1935年8月竣工,同年10月10日至20日,在此舉辦了舊中國時期“第六屆全國運動會”。茅盾先生是在兒子、女兒的請求下,在“最不熱鬧的一天(12日)”和“最熱鬧的一天(19日)”,兩次親臨現(xiàn)場,“印象甚佳”地觀看了幾場比賽。
文中稱,會場“四至”全是新開的“記不得大名”的馬路。據(jù)資料記載,江灣體育場當年號稱“遠東第一”,規(guī)模宏大,有四個大門,四面分別對應淞滬路、虬江、國和路與政同路(現(xiàn)政立路),很多馬路都是當時新筑而成。運動場外圍,是“排排坐”的臨時商鋪,用蘆席搭成,水果鋪和飯店最多。這一“氛圍”,使茅盾聯(lián)想到了故鄉(xiāng)烏鎮(zhèn)的“香市”。他曾在一篇以香市為題的散文中,將“香市”比作農村的“狂歡節(jié)”,吃和玩,什么都有。而運動場也是看和玩的地方,自然不缺吃的,就連看臺上,都有“點饑的”“解渴的”“消閑的”食品售賣。
“六運會”召開時還未修筑圍墻,以102個圓形拱門組成外墻,觀眾由34個回廊口進入。由于門太多,第一次茅盾買好門票后,帶著“少爺”左一個“門”、右一個“門”不能進去,沿著“鐵絲網”跑了半個圈子。可見,管理十分混亂。進入內場,茅盾所看到的田徑場像一個“圓城”,“仰之彌高”的看臺就是“斜坡形”的“城墻”,站在最高一級,就是站在“城墻頂上”了,俯瞰下面的“城圈子”,有兩支足球隊正在緊張比賽中。
茅盾寫他的“少爺”,回家后對會場的建筑很“贊成”。體育場以鋼筋混凝土作構架,紅磚砌墻,人造石為外墻勒腳和屋頂。在構圖上,采用西方新古典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元素巧妙結合。整個建筑群“堂皇富麗”,在今天看來依然氣勢恢宏。可想而知,留給當年茅盾和他幼兒的印象,是“沒有理由不滿意”,這也是對這座歷史建筑本身的充分肯定。
由于看臺的座位是水泥的,且暴露在太陽底下,坐在上面“不舒服”。于是茅盾就在“城墻”上“運動”,“看運動會的各色人等”,這讓他感到“大有意思”。作為一位家和作家,對“各色人等”的觀察尤為細致、深入。他在之前的文學作品中,已成功塑造了“吳蓀甫”“老通寶”“林老板”等藝術形象。通過兩次對“運動會”現(xiàn)場的細心觀察,他用輕松、詼諧而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幅舊時代“運動會”的歷史畫卷。他寫出發(fā)時汽車公司殷勤像“招呼競賽”;寫觀眾入場是“奪門運動”,像“鐵嘴巴張開又閉上”;寫返場時觀眾們的“搶車運動”,自己也不得已采取了“未免太那個”的“非常手段”。
這場“運動會”舉世空前,觀眾每日超過10萬。彼時體育場周邊尚屬農村,與市中心距離較遠,交通十分不便。盡管當局特意在淞滬鐵路江灣站至淞滬路之間球盟會官方網入口,大約在今紀念路、大學路沿線,鋪設了一條輕便鐵軌,還幾乎調集了所有公共汽車,連搬場的貨車也用上了,每天散場還是上演“比足球比賽還拼命”的“搶車表演”。
近讀鐘桂松先生所著《茅盾傳》,得悉1935年3月,茅盾一家已從新村搬至極司菲爾路(今萬航渡路)信義村。新家離江灣體育場,比原來四川北路附近的新村要遠得多,可見茅盾兩次攜子女前往觀看,往返路途極為艱辛。
在經歷了日軍侵略戰(zhàn)爭后,江灣體育場還曾召開過舊中國“七運會”;1983年9至10月,成功召開了新中國的“五運會”。上海八萬育場建成后,這座老建筑漸漸落寞了。
歷經滄桑巨變,如今的江灣體育位于楊浦創(chuàng)新濃度最高的區(qū)域,因為年輕人的到來煥發(fā)出新的活力,飽經滄桑的建筑“修舊如舊”,富有年代特征的建筑元素重現(xiàn)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