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楊浦這里曾有一場體育盛會時期的上海市體育場(今江灣體育場),是與舊上海圖書館、博物館同時開始規劃籌建的球盟會體育,其整體設計出自著名建筑師董大酉。
當時的“上海市體育場”實際是個總稱,它由運動場、體育館和露天游泳池三大建筑構成,并輔以網球場、棒球場等設施,占地達300余畝。
為了凸顯民族特色,運動場看臺東西兩側的司令臺被設計成氣勢恢宏的三孔券門牌樓式建筑,三座人造白石飾面的大拱門高達8米,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的云紋、火焰紋、蓮花紋等雕飾,美觀而不乏莊嚴。
1954年,國家體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耗資193萬元,對體育場進行全面修葺,并將“上海市體育場”更名為江灣體育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還親筆題寫了“上海市江灣體育場”8個大字,鐫刻在西主席臺正門的上方。
1935年10月,“第六屆全運會”于上海舉行。10月10日上午10時整,籌備已久的第六屆全運會開幕式在萬眾矚目下正式拉開帷幕。
這一屆全運會的比賽規則、參賽辦法均比歷屆規范,“運動之項目,應有盡有”。其中男子設田賽、徑賽、全能、游泳、籃球、排球、足球、網球、棒球和國術(武術),女子設田徑、游泳、籃球、排球、網球、壘球和國術。
第六屆全運會共創11項田徑、8項游泳全國記錄。上海運動隊基礎厚實,技能高超,在第六屆全運會賽事總成績顯著,總分奪魁。
盛極一時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于10月20日閉幕。據統計,參加這一屆全運會工作的各類人員達500人,維持大會秩序的逾1500人,使用車輛每日平均亦在2000輛左右,競賽11日,觀眾逾百萬,規模之大,較以往五屆有過之無不及。
這一屆全運會推動了中國群眾性體育運動的發展,也振奮了民族精神。對上海來說,這次盛會在此舉辦,使“新市中心區”和“上海新體育場”從此為全國所了解,并產生了不小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