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出全部存款幫助病人故居無償捐給政府“老阿姨”龔全珍:這個世界不能白來一趟挽聯中的“阿姨”,是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秀黨員、“最美奮斗者”稱號獲得者龔全珍。龔全珍老人是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20世紀50年代,她隨甘祖昌帶著全家老小回到蓮花縣沿背村務農,投入山區教育事業。習總曾先后兩次接見龔全珍,并親切地稱她為“老阿姨”。
2023年9月2日,龔全珍老人因病逝世,享年100歲。7日上午9時,她的遺體告別儀式將在蓮花縣殯儀館舉行。
三十年前,因家庭困難,還是小學生的彭艷峰受到龔全珍諸多照顧。后來,她的母親患白血病,龔全珍曾取出全部存款為其母看病。
教書育人,投身公益,龔全珍的一生既平凡又偉大。就像她日記里寫的,“既然已經來到這個世界,就不能白來一趟,應當有所作為,有所奉獻。”她一生都在踐行。
1937年,日寇全面侵華,14歲的龔全珍在參加八路軍的兄長影響下,輾轉安徽、河南、陜西等地,邊讀書邊參加抗日活動,并以優異的成績被西北大學教育系錄取。1950年她又毅然參軍進疆,成為新疆軍區八一子弟學校的一名老師。在新疆,龔全珍和甘祖昌走到了一起。
甘祖昌被授予少將軍銜后,因身體原因多次主動申請回鄉勞動。1957年,經上級批準,龔全珍和甘祖昌一起,回到了他的老家蓮花縣沿背村,當起了農民。
為了繼續從事自己的教育老本行,龔全珍步行20多里山路,到縣文教局毛遂自薦。教育局工作人員聽說她是西北大學教育系的畢業生,便告訴她,坊樓鄉九都中學急需老師,但那里條件很差。她二話沒說就去報到了。
后來,縣文教局想調龔全珍到南陂小學當校長,又擔心她不愿意去。沒想到,龔全珍高興地去了南陂小學,吃住在學校,只有星期六才回趟家,這一干就是13年。
現在,學校操場的條件不錯,有綠色的草坪和紅色的塑膠跑道。校長李小武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現在的教學樓和相關設施都是后來新建的,當年龔全珍工作的辦公室、房子早已拆除球盟會網頁登錄入口。目前,學校有專門的龔全珍工作室,用來幫助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記者看到,在工作室的墻上,貼滿了孩子們想對龔奶奶說的話。
67歲的沿背村村民甘茂才是龔全珍的學生。甘茂才稱,大概在他小學四五年級時,龔老師來到學校當校長,并教他們班的英語。甘茂才的家與龔老師就隔著一條河,他經常到龔老師家里去串門、看書。在甘茂才的記憶中,龔老師一直留著短發,發型幾十年沒怎么變,教學也不是那種很嚴厲的老師,為人很隨和。龔老師去學校時,還給學校準備了藥箱,學生有點小病或者磕碰,都有辦法處理。
這一年,龔全珍63歲。為了不拖累兒女,老有作為,她搬進了蓮花縣的“幸福院”,一住就是五年。在幸福院,龔全珍扮演了工作人員的角色,主動申請當義務服務員,幫老人們縫洗衣服,給附近針織廠工人的孩子們輔導功課。
正是在幸福院,當時還在上小學的彭艷峰遇到了龔奶奶,并加入了龔奶奶的課后作業小組——“幸福學習小組”。
9月4日,在萍鄉市一所中學的辦公室,已經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彭艷峰向記者回憶,當時龔奶奶來到她家里,主動詢問要不要加入小組一起寫作業,隨后彭艷峰就加入了這個大家庭,成為幸福小組的一員。每天放學后,跟其他哥哥姐姐一起寫作業,搞學習。
彭艷峰的媽媽肢體殘疾,在針織廠上班,父親因為腦膜炎留下后遺癥,需要人照顧。看到彭艷峰家里過得很苦,龔全珍經常關照她。過年時她去龔奶奶家拜年,奶奶都會給她封一個大紅包。
1997年彭艷峰媽媽下崗,龔奶奶鼓勵其做生意,并拿出了幾百塊錢幫助她家買了縫紉機,開了一家裁縫店,她家的經濟條件逐漸好轉。
然而,當彭艷峰上大學時,她媽媽被查出來患有白血病。龔奶奶了解情況后很焦急,到處聯系,想發動捐款為她湊醫藥費。最后龔奶奶將自己的所有存款取出,全部交到了彭艷峰家里。
“我們這些小孩,就像是她自己的親人一樣,她也從來不圖什么回報。”受龔全珍影響,彭艷峰大學學的是師范類英語專業,畢業后也成了一名教師。
彭艷峰回憶,因為龔奶奶年紀越來越大,被家人接回身邊照顧、生活。沒過幾年,“幸福學習小組”就解散了。多年后,彭艷峰再次發起,當年十多個人的“幸福學習小組”又重新組建了微信群,大家都是80后,但都已經分散在天南海北。
9月2日,龔奶奶去世的消息發到彭艷峰的手機上時,她還在給孩子們上晚自習。第二天一早,彭艷峰就去了蓮花縣殯儀館,她要送奶奶最后一程。
這棟房屋位于將軍路13號,是一棟兩層小樓,外墻土坯裸露,部分被重新修整。屋內,保留著甘祖昌和龔全珍夫妻倆當年使用的一些老物件。在航拍鏡頭中,屋外小廣場的紅色地面形成一個愛心形狀,特色鮮明。
2016年,萍鄉市計劃在沿背村籌建甘祖昌干部學院,蓮花縣計劃對甘祖昌故居進行布展后面向社會開放。龔全珍得知這個消息非常高興,毫不猶豫地親筆寫下了關于故居處理的“授權書”,將故居使用權交付給黨委和政府,并要求家屬不得干預。
從那一年開始,村里號召村民辦民宿,服務干部學院接待學員和前來旅游觀光的游客。民宿行業也開始在沿背村火起來。
沿背村村民甘先生介紹,2016年,他將自建房改造成了民宿,投入不到兩萬元。他在三層樓共設置了5個房間,價格實惠,一人一天只要百元出頭還包三餐,平時入住率都不錯,能增加不少收入。另外,房子是村民自己的,所以即使是淡季,基本也不會虧錢。
沿背村提供的數據顯示,該村民宿數量已經從起初的8家發展到現在的55家,村集體也發展了3家20個床位,民宿產業已經成為全村的一個朝陽產業。
2013年,她倡議成立了“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募集社會資金,采取定期救助和臨時救助相結合的方式救助困難對象。盡管自己的生活并不寬裕,龔全珍個人仍每年拿出8000元用于愛心捐贈。2020年1月,新冠疫情發生后,龔全珍發動全家人捐款捐物,全家人一共捐出數萬元給蓮花縣紅十字會。
沿背村村民劉金嬌今年69歲,曾經是龔全珍的學生,現在是村里的婦女主任。她坐在廳外的花壇上,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講述她記憶中的龔老師。
劉金嬌上小學時,龔全珍是校長,也是她的全科老師,在生活上對她非常照顧。小時候,她因為太餓經常提前吃掉當天準備的午餐,導致中午餓肚子。龔全珍發現后,自己花錢帶劉金嬌到教師食堂吃飯。
9月5日,歌曲《老阿姨》的原唱湯非手捧鮮花,來到殯儀館送龔全珍最后一程。這首歌所講的原型人物就是龔全珍。2014年1月,《老阿姨》在央視首播,并登上當年央視春晚,受到廣泛傳唱。
2013年年底,湯非到蓮花縣拍攝《老阿姨》音樂電視。那時,龔全珍已經年逾九旬,天氣也很冷,但讓湯非沒想到的是,老人堅持拍攝了整整一天。每次講到她和甘祖昌將軍的故事,都會動情地流下眼淚。
5日當天,湯非還拿出一萬元工資,捐贈給“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并表示要像龔奶奶一樣,多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在龔全珍曾經擔任校長的南陂中小學,9月4日上午,全校師生在操場整齊列隊悼念龔全珍。同學們一一在貼紙上寫下哀思。
南陂中小學教師劉高峰介紹,龔全珍是其堂外婆,他當年也是受龔全珍資助上的學。在老人的影響之下,他的家庭已經有5人成了人民教師。
4日上午9時許,在沿背村甘祖昌故居外墻,工作人員正在懸掛黑底白字的橫幅:“沉重悼念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秀黨員‘最美奮斗者’稱號獲得者龔全珍同志。”
“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一生追隨、愛情和信仰,輾轉于戰場、田野、課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勛章。”